WFU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為什麼我們這樣工作,那樣生活

這本書開始就舉例,1920年代廣告怎麼成功地養成全美國人刷牙的習慣,秘訣是讓人自己去舔牙齒滑滑的薄膜感覺那是不該存在,該被清掉的東西,再加上刺激性的清涼薄荷。

舔薄膜是啟動習慣養成的提示信號,涼涼刺刺的薄荷是獎勵信號。至於真正的清淨效果如何,對習慣的迴路養成來說並不重要。

提神飲料廣告是告訴大家疲憊時來一罐,剛好每個人都有疲憊的時候,都有提示信號。康貝特的『喝了再上』,應該有同樣的效果,都是在原有的提示和獎勵信號之間置入產品形成習慣迴路。直接而原始的提示和獎勵信號是最有效的。人類有養成複雜習慣的需要,一來減輕大腦負荷,二來反應快速才能存活。


新的蓋掉舊的


學全新的東西,譬如寫程式,加入社群比較容易持續。孤鳥比社群中的人還很容易就半途而廢。

踽踽獨行的時候,需要辨認轉折點,知道容易放棄的時刻又來了,要啟動應變動作,譬如有的人看書沒分鐘就會分心,就意識到該提筆寫寫眉批,簡單的提筆書寫動作可以取代滑手機的慾望。或是啟動意志力,意志力像肌肉一樣,可以一練再練,前提是平時訓練過,並意識到轉折點的到來要啟動。

習慣無法戒除改掉,但可以由新的蓋掉舊的 ,怎麼做最好?用同樣的提示和獎勵信號,更新中間習慣做的事情,新舊穿插更佳,可以疊加在原先的迴路。

唱片公司發專輯,就利用舊歌穿插新歌,達到推廣新歌的目的。 要察覺提示信號可以從『人、事、時、地、情緒』去察覺。遇到甚麼人?哪時候?前面發生甚麼事?情緒是甚麼?可以觸發習慣行為,這就是提示信號。電子菸取代抽菸習慣,也是一例。




核心習慣在個人、公司和社會都有,會連鎖擴大,書中案例有慘烈的英國地鐵大火事故,因為公司的核心習慣是各部門各自為政而釀成 31 死。

美國工安頻傳的美鋁公司在建立安全成為公司的核心習慣後,整體業績竟變好了。家庭一起吃晚餐的核心習慣,讓小孩的情緒控制較佳,課業完成度高。我想到以前的大 人物核心習慣是寫日記,現代人有想法在 blog 不寫不快,應該是不錯的核心習慣。


社會運動的擴大


社會運動的發起,有兩個案例。

  • 伊拉克的暴動,美軍少校觀察到小吃攤是關鍵。聚眾聊天,小吃攤也來,大家邊吃邊才有力氣形成暴動。後來禁止小吃攤,群眾聊天肚子餓了就各自回家找吃的,不再暴動。
  • 美國黑人運動,幾位黑人被歧視逮捕,大家默默接受,直到一位被逮捕人的強連結多,弱聯結更多,牽動到許多人的情緒,有同樣身分認同的社群大量集結。整個黑人社會運動於焉形成,造成革命性的影響。

社會運動的三部曲:
  1. 開始於受害者親族的強連結。
  2. 擴大於社群的弱連結。
  3. 長久於群眾體認到新的身分認同,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要參與其中。

本書還舉出賭場的機器演算法密技,設計成「差不多快贏了」,對先天病態性的賭客來說,「差不多快贏了」和「贏了」的大腦反應相同,養成賭徒欲罷不能的習慣。

GH 的 landing page 設計上,一句話形容自己,要原始直接,以汽車為例,講「環保愛地球」還不如講「省油省錢」。滿足原始直接的慾望最能洗腦。提示和獎勵信號不變,才能置入習慣迴路一路推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