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拜讀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是為了解決兩個最想問的問題:
  • 台灣與明清的關係
  • 台灣與世界的關係



解惑


明代時台灣處在西班牙和日本的強權中,明帝國對台灣基本上不聞不問,日本軍隊上來基隆也無動於衷。



清代統治者是馬上民族,對台灣興趣不高,施琅取台灣是由於鄭氏政權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

琉球王國才是在日、中兩國的夾縫中,生存三百年貿易照常。

直到日本要求完全效忠天皇,琉球就沒有模糊空間了。今日台灣也是。





和平協議


帝國面對海上霸王,無可奈何時採用利誘招安,歷史案例有二:

大明時的王直,率領倭寇集團縱橫東海,朝廷招安許諾不殺但上岸即被俞大猷戚繼光等人抓住,斬首肢解。

大清時的鄭芝龍,降清之後被軟禁北京五年後被處死,妻子田川氏的遭遇,讓剛烈的國姓爺一心抗清。

縱橫海上可左右逢源,追求和平投靠帝國的下場,是連基本的生命都失去了,相當慘烈。





鄭氏王朝的貢獻


對鄭氏的印象不佳,來自於屠殺本土大肚王朝,歷史功過難說。本書介紹再東亞各國,如菲律賓、印尼、越南,都被歐洲殖民帝國統治,帝國撤退並沒有留下文化與繁榮,形成今天的處境。

而台灣,當初在西班牙、荷蘭、日本、明鄭和清國的競逐下,形成漢人社會,有農耕、文化根柢,境遇和東亞的兄弟不同,作者歸功於鄭氏王朝在台灣的耕耘,建立漢人社會結構。

西方帝國以台灣,尤其是基隆作為貿易基地,除了基督教,並沒有長期耕耘的建設以及文化和政治制度,漢人和荷蘭人分開居住,頂多當買辦,沒有議政的空間。

明清時的海上霸王,如王直,鄭芝龍,以台灣座位暫時休養的基地。也沒有長期耕耘的打算。

直到明鄭來台,以及清國的建設。更現代一些就是本書沒涵蓋到的,日治時代的功績。

所以外來者對土地的影響,在於有沒有耕耘,帶來先進的文化政治體制,對多元民族的包容。


西印度公司


荷蘭在東亞成立東印度公司,同時期紐約,與台灣同時期被荷蘭人的西印度公司統治。同樣對原住民印地安人殘暴,但是荷蘭的統治者多元並存,當地居民也可參政,長期耕耘,留下建設和典章制度素養。


台灣的宿命


2002 年的書籍,精準預言大局。台灣如何擺脫宿命?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學習,玩真的

PaGamO 素養品學堂 VIP 票選好書之賜,有幸拜讀「學習,玩真的」這本九月首選好書。



這本書的精神,在於「玩真的」,透過討論實作與發表「玩真的」,好處有三:

  1. 成效佳,真的學習到。不是考完就忘。
  2. 親歷的過程成為高手,遷移到下一個新領域再成為高手,複合高手就是高手中的高手。
  3. 練習拿出成果的歷程。出社會都知道現實樣貌,分數和文宣廣告都不是成果。做出好貨被買單,才是成果。雛型就是討論實作與發表。


解決的困惑


解決我的困惑,有五:

  1. 學習歷程就是個人品牌的經營
  2. 多元發展中,朝哪一元發展,都要玩出成績
  3. 假性志願,就看解決問題,韌性,願意撩下去。
  4. 不沉陷於 18 歲以及 15 歲的人生
  5. 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不用擔心鑽研而導致學習狹隘

關於 1,懂了怎麼向小學生解釋學習歷程。就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他們只要玩過樂高積木,騎過捷安特自行車。也經驗過次級的產品,就能分辨真的品牌和冒牌貨。再久一些,一看到東西就曉得差別。有品味的老師一看你的學習歷程,也會知道是真的品牌還是冒牌貨。

可以問孩子要怎麼經營自己的品牌。

關於 2,多元,要玩出成果,書中很多案例,每個都有討論實作和發表,這些是成果。科目的成績不代表成果。

關於 3,好的成績不代表真的志願。願意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痛苦不堪也願意邁向頂尖,就是真的志願。而不是一路順手牌順風順水,考試分數高,可能是假性志願。

在我的年代,有保送上物理系的同學,上大學就不對物理有興趣。似乎浪費了保送名額。

關於 4,作者不陷溺於 18 歲,不會說聯考的當年勇,作者的人生不是,書中舉出的案例也都不是。包括作者以及案例共同的特點是起伏,你看不到他們最強的時候,因為他們一直在進步,一直在解決問題,變得更強,最輝煌總在後面。

記得有人問畢卡索這位多產的畫家,哪幅畫最好?他回答:下一幅。

關於 5,和好朋友曾聊到,因為孩子對於工業設計有興趣,提早進入技術學校訓練,孩子開心而且感恩父母,但朋友擔心孩子太早定型,人生太狹隘。比起一般升學高中的樣樣來,這樣的擔心不是沒道理。

引申到常見的迷思,均衡發展 v.s. 專才發展。

讀完這本書,體認到不如將教育目標定位成,如何培養能面對問題,有解決問題的韌性,願意和問題纏鬥到底的人才。


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才是人生的現實樣貌。自己原先不熟悉管理,為了工作需要進修管理學。接觸服務設計,發現很重要,就去拜師,寫一篇自己不時還拿出來參考的論文,玩真的。

每次調整職位,調部門,遇到新的問題,都要重頭學習解決問題,這才是人生真實樣貌。而大喜之事是找到必須做,只有我能做的事情。



好朋友的孩子走向高手之路,頂級的工業設計,要符合物理、心理、社會學、美感。相信孩子會自己去找相關的管道進修,學習更有力道,如同作者「用命學習」,這樣的學習就是玩真的。

消解了將心思放在喜歡的地方會「太狹隘」的疑慮。


相關演講


蔡淇華老師的演講很值得聽: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

這本書的內容豐富深入,很有份量。設定的讀者應該是教育現場的老師,所幸本書以心法為重,身為家長即便不懂許多教學專業還是能受到很多啟發。



研讀之後,解決我的問題以及破除的迷思有五:
  1. 教學要有明確單純的目的,不可過多而失焦。
  2. 數學應該從應用題出發,從應用題結束。
  3. 解除我要孩子多做題目反覆練習的妄想。
  4. 錯誤的答案是最可貴的,看到孩子「不會」應該感到興奮。
  5. 意識到自己思考自動化,注意「想當然耳」對教育孩子的影響。

關於 1,實踐在帶領小二孩子的 Arduino 實驗,有達到讓小孩熱愛實作,學到電子實驗基本紀律的目的。

關於 2,數學從具體生活出發,提取抽象規則,應用規則在更多的具體場景上。以最小公倍數為例,最近我從越南出差帶了幾包果乾應應景,就可以聊一下:姊姊每五天吃一包芒果乾,弟弟每三天吃一包檸檬乾,請問姊弟兩人多久一次會一起享用果乾?

從孩子實際生活應用中,提取出抽象的規則,再應用在更多學校的應用題。

關於 3,孩子上學期有次小考,成績落下來,我焦慮之下竟然買了好幾本測驗卷給孩子,孩子有個性,沒興趣的寧願不做,導致反效果,後來捨棄測驗卷改做 PaGamO,期末進到 top 10%。

所以多做題目要在不傷害孩子對於數學的興趣之下才能進行,而且要作有意義的練習,例如均一會重複出現易錯的題型,或是家長偵測到孩子易踩到坑的題型,手動出幾題讓孩子練習。

關於 4,傳統父母不喜看到小孩答錯。影響到孩子也不喜答錯,乾脆不做不錯,造成害怕嘗試的心態。父母要看到答錯要真正地欣喜,練習卷和小考的錯誤都是好事,都是增加真正的大考正確率的機會。答錯,正好設計教學歷程,讓孩子練習。

關於 5,親子教學的挫折來自父母思考自動化,和孩子還在建構觀念階段的落差。先不論父母的觀念是否良好,或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都應先從親師溝通,搞清楚學校的教學目標開始,閱讀專業的書籍,再決定怎麼輔導孩子課業。

單靠講述法再多做題目,學生了解的只是表面特徵,無法掌握原則。還會增加厭惡感。


關於教改以及新課綱的質疑


在 Line 群組,以及媒體不時有讀者投書,常見的問題有二:

  1. 罵教改
  2. 罵新課綱

關於 1,下次就知道怎麼回應了。




關於 2,以虛數的質疑為例,要適當回應,可應用在這本書上所提到的,素養教學是以知識導向,轉為過程與探索導向,教學設計較簡便的的入手方式,就是去找到最早發現這個知識、理論、概念的人,是如何發現的?他有甚麼樣的歷程?讓學生去經歷,所以老師可以找到當初虛數的發現,設計學習歷程,讓學生經歷。

以對話為始,以需要習得的素養為終,教育的目的是過程,這是講述法無法提供的經驗。

對素養教育有質疑的人士,可以來讀這本書。


學習的網路


傳統上是教師與學生,一對多的輻射。而素養學習,則每個人都是學習的主體,行動者的網路,互動刺激完成學習,教師是促進者 (facilitator),共同創造出課堂的價值。

父母也是 facilitator,需要特別的訓練,如果有工作坊或是社群,我會樂意付費參加。


學科的系統觀


有個別的領域才有跨領域,人類的先知建立學科,如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出現的早,管理學則是 20 世紀才出現,人類分化學科以方便深入處理問題。但是後世的人類也被個別的學科馴化。習得學科處力問題的方法 (How),精熟學科處理的知識 (What),可以應付考試。但忽略學科存在的意義和追求 (Why)。

跨領域,是回到老祖宗面對世界時的好奇心,掌握大概念 (Big Idea),例如:「改變與穩定」、「變遷與因果」、「選擇與責任」,用現代的各種學科的訓練處理問題。這本書就帶讀者體會學科的系統觀,教導設計學習的劇本,讓學生體驗和探究,更好的面對未來。


適合的讀者


除了原先設定的老師,如果您處在三種情境之一,這本書都值得讀:

  • 想了解素養教育的家長,讀了一定會有啟發,也有助於親師溝通,對自己的子弟形成一致性的幫助,享受素養教育的好處。
  • 對素養教育有疑問的人士。
  • 認同素養教育,但常看到群組或是報章有質疑訊息,又無法給予適當回應。

「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開了眼界,很期待藍老師更多的著作。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開始教小二生使用 Arduino

開始和小二的兒子玩 Arduino Uno 板,選擇 Arduino 的原因有五:
  1. 小孩對電路板有莫大的好奇,常常拿在手上把玩,所以我選擇電路板的形式,讓他看看可以變化出哪些實驗。
  2. 基本技巧和長大之後做電子實驗挺像,我做過實驗,在研究生時也帶過大學部的電工實驗,就是差不多的模樣,只是用更好的單晶片或是 FPGA,同樣要燒錄程式,同樣要插麵包板。
  3. Arduino 的擴充性無窮無盡。
  4. 教學資源範例很豐富。
  5. 可以用 Scratch 建立程式。


第一周的教學目標


第一周設定兩個目標,很單純

教學目的:
  1. 練習插線、插電子零件的手感,插得準和整齊。
  2. 熟悉麵包板,行與列的連線關係。

大人改程式,小孩將能做到:
  1. 認識麵包板的行列關係
  2. 找到 Arduino 電路板的洞口
  3. 找到正確的 Arduino 電路板和麵包板位置,插上零件,體驗接腳有陷入夾住的感覺

光這樣動手,就開始小孩的參與,開始 Arduino 的第一步。小孩都是喜歡動手的。

進行三個實驗:
  1.   燈泡一閃一閃
  2.   加上光敏電阻,做小夜燈。手遮住,或是關掉室內燈光,小 LED 會自動亮起。小孩就很嗨了
  3.   再進行實驗一,但改成雷射二極體。關掉燈來玩,很嗨。順便教育安全知識,注意不要射到眼睛。

每個實驗讓小孩進行解說,錄影。紀錄。表達輸出,代表有內化。

以上都非常基本 (畢竟小孩不是電子活佛轉世,不會出生就認識電路 XD)。過兩周希望能按照電路圖完全自己接線,程式語言先從改既有程式的參數開始。



出國回來,補給小二兒子的一天一實驗,確定熟悉麵包板之後,今天放給他接線。慢慢來。再教一些實驗小紀律,零件用完要歸位、插線要對齊、先告訴我插哪個孔確認無誤再插線。




增加零件和線路數量


再來安排實驗的零件比較多,目的很單純,將小孩子習慣樂高的手感延伸成可以插電子零件的手感。以後要 DIY 方便。

樂高不會壞,零件角度歪了會壞。樂高孔大,電路板孔小密集。線路眾多要對齊方便除錯,有些零件還有正負極要辨別,以免燒毀。



今天折損兩根線,認識電路板的過程之一。

平日 1 小時內完成,保持熱度。假日可以安排 2~3 小時的實驗,磨練心理素質。小男生很開心,Arduino 套件榮獲生日禮物第一名。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