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書通常的問題有二:
關於 1,家家有本不同版本難念的經,即便相信教養書作者能唸得好經,但自家的狀況不同,資源條件不同,居住城市不同,連同家庭的兩個孩子性格興趣都不相同了,教養書能提供甚麼指導意義?
電子硬體,程式與圖形化介面,以及 AI 的學習能力,都是我相當有興趣,自己願意動手,也願意帶孩子動手的主題。
一起騎腳踏車,也是親子共同喜歡做的事。
找出親子共同喜歡做的事,一起進行,達到個人與親職兩個角色的良好交互作用,也和孩子共同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親子時光。
- 缺乏實證
- 只有母親或是父親作者單方面說法
關於 1,家家有本不同版本難念的經,即便相信教養書作者能唸得好經,但自家的狀況不同,資源條件不同,居住城市不同,連同家庭的兩個孩子性格興趣都不相同了,教養書能提供甚麼指導意義?
關於 2,教養書作者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溫馨有理。他的小孩也這麼覺得嗎?作者出了好多書,但多年來都沒看到小孩說法,小孩自己,同儕或是老師應該也寫篇文章分享,見證一下。
現在網路發達,新生代的親子作家較能面對驗證,小一聯盟社群有看過八卦,某位著名的親子作家,在同班家長群組和老師的互動中,和自己書上寫的形象大不相同。
精選的圖片與附註
這本書的圖片和附註文字,可說是精華,例如『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與莽莽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
文字透露出,母親與孩子是對等的,將孩子視為完整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時單方面的教養對象,而是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出價值。
這十分有意義。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個人不令人欣賞龍應台之處,是從野火集開始,就以站在外國的眼光批評台灣民情為主軸,這本書也有幾處,例如,提到回台灣找幼稚園,台灣的孩子,眼巴巴羨慕龍應台的孩子在外頭溜滑梯,而台灣的孩子受到紀律管教,不得出門,甚至下課要手拉手一起上廁所,上課則被要求要忍一忍。
提及德國小孩十一點半下課,比美國孩子更早,不用花很多時間寫作業,比台灣的孩子更幸福,台灣的孩子,文字透露出台灣孩子很可憐。
作家中有很多的龍應台們,常駐國外或是取國外批評國內,批評很容易,但回到文章開頭,不具實證意義的批評,就是個人的牢騷,以華美的文字包裝來博取讀者眼球的手法。
作為個人以及父親的平衡
書中提到的是,個人與母親之間如何平衡,作為個人有發展的雄心,作為母親,只要把孩子放在的頭放在胸口,就能母親覺得幸福,可是她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
與其說是平衡,不如說是個人和親職兩個角色的交互作用,交纏地盤旋成長。
與其說是平衡,不如說是個人和親職兩個角色的交互作用,交纏地盤旋成長。
作為父親,同樣面對作為個人與父親之間的交互作用。最佳的方式,是做親子共同喜歡的事,例如,教孩子電子電路,我喜歡孩子也喜歡,正在實踐的藍圖為:
- 電子電路,認識零件與迴路
- 感測器與 Arduino 圖形化程式
- 以 Arduino 實現 LEGO 機器人
- 以 Arduino 套件製作玩具
- AI 機器人
電子硬體,程式與圖形化介面,以及 AI 的學習能力,都是我相當有興趣,自己願意動手,也願意帶孩子動手的主題。
一起騎腳踏車,也是親子共同喜歡做的事。
找出親子共同喜歡做的事,一起進行,達到個人與親職兩個角色的良好交互作用,也和孩子共同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親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