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教出孩子的生存力

這本書的看到的事實衝擊點有三:
  • 大前研一是 MIT 博士在麥肯錫顧問公司高升,而兩個孩子分別在高中及大學輟學,投入網路創業。
  • 從小就送兩個孩子到美國參加夏令營,練英文見世面。
  • 送大兒子到 Digital Hollywood 讀書,送小兒子到南加大唸大學,學費都不斐。 

簡單小結,孩子的發展和父親看似大相逕庭,可以大前研一背離核子專業離開日立公司,到麥肯錫顧問公司成為企業顧問大展長才,也是某種叛逆的表現。

家裡要有錢,父母要有見識,孩子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寬廣的未來。



四個責任


大前家認為孩子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困擾,就是教養失敗。所以不只發展能力,還嚴格教育的四個責任:

  1. 對自己的責任
  2. 對家庭的責任
  3. 對公司的責任
  4. 對國家社會的責任

關於 1,他給孩子家庭工作特許權,幫忙做事來賺取零用錢,該注意的是他發包給孩子的知識型的工作,譬如幫忙修正程式,幫忙設定工作用的電子信箱。而不是單純的勞務。兒子發怒打破廚房的牆壁,他不罵人,要兒子用自己的零用錢修繕。大前研一很威嚴,兒子常常聽他深夜在房間講電話罵人,非常怕他。老爸交代也不敢不從。

關於 2,他禁止兒子批評媽媽,尤其對於媽媽是外國人更不能以日本人排外的觀點來批評。禁止吃飯配電視,吃飯時間視大家談論發表意見的機會,大前會先補充背景知識後請大家發表意見,他不認為未具備相關知識有甚麼問題,照樣能發表意見。

大前研一視家庭為基礎的事業,家庭經營不好,就是事業失敗了。

關於 3,孩子還沒工作,不知道他怎麼教育。不過大前本身是很拚命的。一進麥肯錫就拚命研讀資料,了解公司上下。三十歲就出版經典之作「企業參謀」,兒子還很自豪地說爸爸的每一本書都是自己購買的,我猜,大前研一的敬業態度有傳染給兒子。

關於 4,全家一起出去時,看到車子拋出飲料罐,藉機宣揚公德心,行為讓社會付出成本,增加困擾了,也教導社會如何運作,稅金如何應用。他推崇「模擬城市」這套電玩,可學會城市發展的平衡,和稅金的運用。

大前推崇電玩獲得的體驗,學到學校學不到思維邏輯。他的成長型思維,也將人生模擬成電玩,一關過一關,每一關有很大不同的風景和角色設定。


親情和愛情可以用時間來衡量


不只嘴巴說,或是心存歉意。而是真正付出時間。大前研一工作很忙碌,但以神聖的任務面對全家出遊。

親子共同運動,大前家有滑雪、騎越野摩陀車,自然增加親子話題。所以與其獨自鍛鍊,不如找到和孩子可以共同進行的運動,在台灣可以進行的是,騎腳踏車、慢跑、溜蛇板。

溜蛇板孩子重心低,靈活耐摔,所以學得比我快,即便我學會了,現在孩子們能小角度過彎,蹲低溜的技巧我還是趕不上,我和大前有共同的經驗,放輕鬆欣然地讓孩子超前。


輔導功課的辦法


一般的教養書只有來自於父母的說法,這本書有趣的是在書末有孩子提供的觀點,大前研一的孩子提到很不喜歡爸爸直接幫忙解方程式,只要教,不要幫忙解得太清楚。

驗收功課,先稱讚能稱讚的地方,再說明小部分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初學的孩子對學習的感覺是好的。


成功人士幾乎不見學校秀才


大前研一的大學讀化學,同期好學生多半進入石化公司,層層爬升之後遇到石化不景氣,紛紛擔任不景氣對策室的室長,成績好的進到大公司。

他再以本田宗一郎,稻盛和夫以及松下幸之助為例,說明成功人士,幾乎不見學校秀才。

同學會聚餐,通常提出續攤請客的,都是學歷不高,自營事業的老闆。到是大商社的上班族,閒錢都沒有,很少主動請客。

他的歸納出,成功人士幾乎不見學校秀才。我想這是倖存者偏誤,大家都可以舉出一大堆成功人士是高學歷的案例,而且在它們的產業內,沒有學有專精的高學歷還不成。

例如,大前研一自己、張忠謀、吳恩達、黃仁勳、蘇姿豐...。

關鍵還是在於成就動機。念書得好成績是自己要的嗎?不是的話就如同無動力世代,在大學受挫或是進到大公司受挫,遇到瓶頸。

並不是學業不重要。而是,維持學習的熱情更重要。


找出孩子特長才有盡到教養的責任


大前研一認為,如果一味的督促孩子求取好成績,而不用心發掘孩子的特色和專長,等於是放棄教養的責任。

從分數來看成果的確是最簡單的衡量方式,科舉時代出身的父母要跳脫分數思維。得盡力觀察孩子對甚麼事情會上癮,願意為問題著迷、纏鬥、解決問題。

接女兒打完球回家,直嚷著肚子好餓,上我的車,發現新出版的「科學實驗王」漫畫 47 集,一到家就迫不及待打開看,我都先吃飽了。這傢伙抓到喜歡的書,常常廢寢忘食。

兒子喜歡動手,剪紙勞作、玩樂高、做實驗。也能搞到廢寢忘食不洗澡。

記憶所及,自己的童年好像沒有被放任上癮,沒被允許迷戀上甚麼課外的事。上一代對於上癮是有戒心的,向同學借的小叮噹漫畫藏在書包,等家人睡了才拿出來偷偷看。黃玉郎的北斗神拳只在學校看沒帶回家。小說和象棋還被沒收。

上一代看分數,這一代看動力。有動力,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大前研一的成長型思維,人生像是電玩,一關過一關,每一關有很大不同的風景和角色設定。


計算機的 AC 鍵


大前研一巧用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幾種,但沒有一種是「憂慮」,如同計算機的 AC 鍵,他按下 AC 鍵就能將憂慮的狀況消除,不帶到明天。

想起聽過的「三把刀 」理論,第一把刀是現實狀況,砍過來第一刀。第二把刀、第三把刀都是自己造成的刀,在心裡面自己砍自己,一刀刀砍。造成重傷的是自己砍自己的刀。


兒子的證言


本書就有趣的是書末的兩個兒子的文章,都提到父親的嚴厲。提到家族旅遊,居然不是他們喜歡的,與其和父母,以及感情不好的兄弟出遊,不如和同學一起出遊。

哥哥常欺負小的,母親又沒輒。弟弟在小學三年級就離家,在公園徘徊時警察擔心尋短,還過來聊聊天。

一般的教養書都是母親作家的單方說法,應該要像這本書,至少讓孩子寫一篇文章陳述自己的說法。


相關連結


大前家的教育筆記

讀後心得 by  王姿文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