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

閱讀素養

這本書的動機有二:
  • 聽黃國珍老師講座,很有興趣了解得更詳細,教育自己的閱讀素養
  • 小朋友做 PaGamO 感覺品學堂的題目很難,我該怎麼幫忙



我經驗過的閱讀法有三:
  • 狡猾讀書法:知道答案,有明確的問題。讀書只是找到線索鋪墊城通往答案的路徑,可以速讀。再有標準答案的考試以及要熟悉已經存在最佳實務 (Best Practice) 的新技能時,特別好用。運用刻意練習的原理,反覆練習取分,讓自己快速入門新的技術。在工作上常用,讀書速度可以很快,因為只是找關鍵字而已。
  • 六經皆我註腳:自己有成見,讀書只是找論點讓自己站得住腳。通常凡事有定見的年長者讀書,是讓書的內容進入到自己的成見中。抱著信仰讀書也是,不同宗教的讀者看同一本物理學就可能發展出不同的宗教解釋。
  • 閱讀理解:就是本書提的,進入作者的脈絡,讓客觀的科學功夫輔助主觀,勇敢向未知探索的歷程。

前兩種也很有用,可以讓人面對已知的未來。108 課綱強調的,讓孩子能更好的面對未來,只有第三種「閱讀理解」了。

而且,文本可以乘載多元複雜的訊息,所以要培養更好的面對未來的能力,就要具備閱讀理解文本的能力。


閱讀歷程的科學化解釋


閱讀素養怎麼養成?黃老師用科學的步驟,從拿起書開始閱讀到將書本放下的「閱讀歷程」分階段如下:
  • 擷取訊息:辨識出主題的一個或是多個元素,從文本中找到、選擇收集特定的文章資訊。找到關鍵訊息的功夫。
  • 廣泛理解:對於段落或是整個文本,做大範圍或是多人的訊息整合,形成文本的最初理解。
  • 發展解釋:對於個別的訊息比較,或找到互相關聯的脈絡。
  • 統整解釋:根據對於文本的理解,推論作者的意圖。遇到情境時,我是作者的話會做出甚麼判斷,推出甚麼結論。
  • 省思評鑑:對於文本的內容作批判並論述自己的批判。對文本的形式、寫作風格和結構做評鑑,例如作者用了哪些元素讓立論更具可信度,用了哪些描述讓文章更優美。

總結為,根據文本建立脈絡,形成建立我的觀點,我的提問,我的答案,我的論述。


與作者見面


由閱讀歷程的科學化解釋,可以看出分階段在重組、還原作者心中建構的脈絡,最終達到作者的高度,與作者見面。

如果是小說,在閱讀的歷程中,培養後設認知的方法是:作為觀眾,全程參與了解故事的每個環節,參與每個角色的對話,但是超然於外。往後退往上提,以觀眾的評鑑劇情,分享劇中的喜怒哀樂。後設認知不發生在故事裡,而在觀眾席。

在觀眾席,和劇本的作者見面。


情境,與 AI 的分野


目前的 AI 屬於弱 AI 應用,在面對情境問題難以施展,多應用在和情境低度相關,愈多維度的決策愈適合,譬如機器的瑕疵檢測、自動流程控制、預測性維護。

難以辨識意味深長的語句,例如臆測、諷刺、譬喻。以及判斷作者的意圖,推論下一個類似的情境中,作者會做出甚麼決定。

懂得閱讀理解,熟悉閱讀歷程的五個步驟,就難不倒。卻會難倒 AI,也難倒閱讀理解不佳讀者。AI 透過深度學習可以進步,但讀者未經訓練,可能就和 AI 的閱讀理解能力出現交叉。


數位時代的閱讀


數位時代的閱讀習慣和紙本時代不同。數位時代的消息轉發快,比理解求證還快。形成假消息,錯誤的成見。如果具備良好數位閱讀習慣,要求證是很快的。

紙本時代的白紙黑字,閱讀吸收以及品味就佔滿心理的頻寬,通常來不及求證。紙本時代的閱讀習慣在數位時代會破功。

所以,在群組裡常發現年輕時書讀得好學歷高的長者轉發不實報導和充滿神邏輯的文章。過去的聯考也沒有篩選閱讀理解能力。紙本時代的學霸們,遇到數位時代的假消息,就如同感染新型病毒,缺乏免疫力,充滿錯誤的成見。


如何協助孩子


這本書在「閱讀中學習」提到我的孩子年齡正處在通過閱讀吸收新知的階段,除了知識,還要感受文本描述的情感。而初級的文本的脈絡還單純。

知識與情感,就會是我陪伴孩子進行閱讀理解的兩大面向。

自己具備閱讀理解的能力,重新看第一次直播,體會到的操作步驟有五:

  • 注意人、事、時、地、物,擷取訊息。
  • 總結段落大意。
  • 整合每個段落的大意。
  • 串聯每個段落的關聯性和交互關係,為什麼作者要這樣安排。
  • 問問作者為什麼做出那樣結論,提出這樣的問題。


自己有閱讀理解的能力,才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給出幫助、評價、回饋。


相關連結


教出閱讀力

你可以和孩子聊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