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工業 3.5:台灣企業邁向智慧製造與數位決策的戰略

簡教授的最新大作,工業 3.5:台灣企業邁向智慧製造與數位決策的戰略,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急切地呼群保義,以及對台灣製造業的期許。製造業造就經濟,各國都有自己的製造策略:

德國:工業 4.0
美國: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MP
中國:中國製造 2025
韓國:產業創新 3.0
日本:工業 4.1J



每個國家提出戰略都有國家利益的考量,簡教授針對台灣提出工業 3.5,在工業 4.0 的道路上先提現 (Cash out),並且總結成藍湖策略防禦並壯大台灣的製造優勢。




積體電路設計智能化的經驗


過去曾帶領團隊利用基因演算法 (Genetic Algorithm),以及實驗設計方法,建立電路設計智能化軟體,經驗教訓有三:

  • 智能化的目標,造成人員的威脅感。
  • 期待過高,模型訓練耗時,初期表現落差影響導入成效。
  • 元件微調、電路架構改變都重新收集數據,即便採取聰明的取樣但多維空間,產生數據相當耗時。


相較於智能化,設計人員更歡迎:

  • 自動化處理日常繁瑣不具備知識含量的工作
  • 提供不同面向的性能觀測方法鑑別設計品質
  • 產生圖表幫助決策


所以我對工業 3.5 的務實有很大的共鳴,早十年看到這本書的概念,就能在台灣創造更好設計平台。


將開放式議題轉為可優化的問題


三點技術觀念串穿全書:

  • 開放性問題轉換成封閉式問題
  • 內隱知識轉化為數據,
  • 直覺的決策轉換為數位決策


接著才可處理優化。作者非常擅長將複雜的開放性議題,例如:提升利潤、彈性製造、降低庫存,轉為封閉性的數學問題,找到變數以及敏感性因子,做優化以及預測。

書中舉例,將總效益設定成目標函數,Overall Wafer Effectiveness, OWE 或是 Overall Space Effectiveness, OSE 的關鍵都在 Overall。

積體電路的布局尺寸可以和最大的晶片數量產出相連結,這是晶圓代工的設計公司通常不會想到的,是晶圓廠可提供的加值服務。


製造平台化


製造平台和電商平台的觀念不同,製造和供應練在一起,有生產基地、產業聚落,實體運作複雜。台灣許多公司掌握核心知識,歐美有品牌商,掌握應用市場、客戶需求、產品定價,台灣無法一統江湖,在製造部份擔綱,工業 4.0 的平台化,逐漸落實,台灣的製造業將在別人的平台上討生活。先進國家的工業 4.0 愈成功,台灣製造業就要面對平台的剝削問題。

程天縱先生甚至提到台灣不需要工業  4.0,相互呼應。


PDCCCR 架構


架構產生力量,例如麥肯錫的 MECE 加上流程,可促使思考周到有邏輯。簡教授提出如下圖的 PDCCCR 架構,從終端的需求 (Demand) 驅動,價格策略回到最終的回報 (Return),就算還沒發展出決策模型,都可以用這個框架思考,確保決策涵蓋周到。



AI  智能製造之前


AI  要落地必須要先梳理資料,形成高品質的大數據資料庫,如果猛然推行 AI,人員感到威脅受到影響,況且,一個可用的 AI 模型的訓練需要很久,不受其利反受其害。連大數據資料都無法建成。

務實推動工業 3.5,提升人員的決策層次,相對務實。再引入 AI 需要的厲害電腦視覺,之前,利用代理數據就可以累積數據庫,進入數位決策的層次,提升決策品質。


後記


製造業貢獻台灣的經濟,更讓台灣在世界的價值鏈上有話語權,必須讓製造業更強大,簡教授的工業 3.5 就是從台灣的製造企業中淬煉出來務實可行,變得更強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