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拜讀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是為了解決兩個最想問的問題:
  • 台灣與明清的關係
  • 台灣與世界的關係



解惑


明代時台灣處在西班牙和日本的強權中,明帝國對台灣基本上不聞不問,日本軍隊上來基隆也無動於衷。



清代統治者是馬上民族,對台灣興趣不高,施琅取台灣是由於鄭氏政權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

琉球王國才是在日、中兩國的夾縫中,生存三百年貿易照常。

直到日本要求完全效忠天皇,琉球就沒有模糊空間了。今日台灣也是。





和平協議


帝國面對海上霸王,無可奈何時採用利誘招安,歷史案例有二:

大明時的王直,率領倭寇集團縱橫東海,朝廷招安許諾不殺但上岸即被俞大猷戚繼光等人抓住,斬首肢解。

大清時的鄭芝龍,降清之後被軟禁北京五年後被處死,妻子田川氏的遭遇,讓剛烈的國姓爺一心抗清。

縱橫海上可左右逢源,追求和平投靠帝國的下場,是連基本的生命都失去了,相當慘烈。





鄭氏王朝的貢獻


對鄭氏的印象不佳,來自於屠殺本土大肚王朝,歷史功過難說。本書介紹再東亞各國,如菲律賓、印尼、越南,都被歐洲殖民帝國統治,帝國撤退並沒有留下文化與繁榮,形成今天的處境。

而台灣,當初在西班牙、荷蘭、日本、明鄭和清國的競逐下,形成漢人社會,有農耕、文化根柢,境遇和東亞的兄弟不同,作者歸功於鄭氏王朝在台灣的耕耘,建立漢人社會結構。

西方帝國以台灣,尤其是基隆作為貿易基地,除了基督教,並沒有長期耕耘的建設以及文化和政治制度,漢人和荷蘭人分開居住,頂多當買辦,沒有議政的空間。

明清時的海上霸王,如王直,鄭芝龍,以台灣座位暫時休養的基地。也沒有長期耕耘的打算。

直到明鄭來台,以及清國的建設。更現代一些就是本書沒涵蓋到的,日治時代的功績。

所以外來者對土地的影響,在於有沒有耕耘,帶來先進的文化政治體制,對多元民族的包容。


西印度公司


荷蘭在東亞成立東印度公司,同時期紐約,與台灣同時期被荷蘭人的西印度公司統治。同樣對原住民印地安人殘暴,但是荷蘭的統治者多元並存,當地居民也可參政,長期耕耘,留下建設和典章制度素養。


台灣的宿命


2002 年的書籍,精準預言大局。台灣如何擺脫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