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服務系統的價值觀

林福仁老師講授「服務科學」感受驚奇連連,今天介紹 Zappos,加上課堂上互動,恍然大悟幾件事情。


商品主導邏輯和服務主導邏輯


把 Tony Hsieh 當成是外星人,反映出內心抱持的商業邏輯是「商品主導邏輯」,而不是「服務主導邏輯」,會被遮蔽看不懂中國和美國的新創事業,只能感到驚奇不可思議。

「商品主導邏輯」是純粹的價值交換,講求 「Value-in-Exchange」,甚至會扭曲限縮在金錢和有形貨品的交換,難怪對無形的 CAD/商務軟體價值不屑一顧,只看到 CD 片。

「服務主導邏輯」是提出價值主張 (Value Proposition),邀請使用者共創價值,講求 「Value-in-Use」。能理解,就能夠看懂 Zappos 一系列活動的邏輯,就能認同 Zappos。同樣,也能認同軟體的價值。

Zappos 有個 Customer Loyalty team,而不叫 Customer Service Team,名詞產生魔力。Service 可能是短期、一次性的,Loyalty 是長久在一起,兩者完全不同概念,產生不同效果。

在 Disney,Customer 稱為 Guest,Employee 稱為 Cast member,Front-line employee 叫做 Host/Hostess 也是一樣道理。




員工離職公司願意付 $100~500,邏輯也很好懂。錢不多,光 HBR 的文章就幫 Zappos 打了大廣告,就算離職,前員工就是公司品牌文化的擴散,相當划算。

「商品主導邏輯」的 KPI 數字應該是大老闆訂的。「服務主導邏輯」的 KPI 數字會是去中心化的結果而來,由服務和協作的對象決定,也就是客戶和同儕。譬如:在一筆成交後,請客戶回饋,第一線人員的影響佔多少?依關鍵程度 1~10 給個數字?甚至 KPI 的概念也沒必要。節操幣就是相當先進的概念。

代工和硬體沒什麼不對。但如果陷在「商品主導邏輯」,就會接受愈來愈低價的血汗事實,全球供應鏈一定要有這樣的角色,要不要以這樣的角色在全球生態中討生活,就是企業和個人的選擇。

台灣缺少 partnership 共創價值的邏輯,付了錢就是客戶,最好少付錢/不付錢能得到更多的商品/服務,奧客也就出現了。

經營全球的策略夥伴,長久以來對於台灣公司的自我限縮感到困擾。實際經驗,韓國公司都做得比台灣公司好,這不奇怪,有趕上先進國家的企圖,自然會效法先進國家的邏輯。


服務系統的三種關係


琢磨這張圖,服務系統由二維變得立體。以公司情境來說可以導出關係:
  • A.服務提供者:技術人員
  • B.服務需求提出者:業務人員
  • C.服務對象:用戶

   



A & B 共創價值,和 C 責任關係和服務關係,就可以看得懂然後知道輕重。林老師這樣講服務,真的有開天眼的效果。真希望這樣的服務科學概念都多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