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統
現代學校教育系統來自 19 世紀末到 21 世紀之前,工業化對大量人才的需求。而未來需要的思考、跨領域的全人教育,在歷史上早就有了,可上朔到古希臘時期和春秋時代,但僅限於極少數的菁英。現在跨領域的閱讀素養要普及到國民教育,先從父母自己開始,要從工業化的馴化習慣有意識地掙脫開來。
台灣人共同經歷的閱讀素養考題
某市長的參選聲明也是個超級閱讀素養測驗。
甲骨文和 iPad 的大小厚薄差不多,象形和 icon 還挺像,都是圖像化,一個小圖案可以涵蓋多個訊息。閱讀從遠古,沒有現代意義的文字就開始了。
閱讀素養,讓我們以及下一代對未來做更好的準備。
所謂的喜歡閱讀,甚麼意思?
人都不是單純的喜歡閱讀,而是為了某些目的,例如:
- 黃國珍老師因為喜歡故事,而喜歡閱讀。我家老大應該也是。
- 我家老二,因為喜歡佐羅力的創意惡作劇,而喜歡閱讀。
- 我自己,除了親身聽課以外,從文字學習最有效率,所以喜歡閱讀。這是和視訊、音頻比較出的結論。
閱讀素養不同以往的閱讀
過去鼓勵閱讀,崇尚閱讀的樂趣,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現在來說,要讓閱讀素養成為現代人的素質。閱讀的樂趣不是閱讀素養要強調的,過去提倡要喜歡閱讀 ,很容易被不喜歡當理由而不再閱讀。現代人可以不喜歡閱讀嗎?可以的,但這不是推廣閱讀素養最在意的。
過去強調大量閱讀,每個人的心得自己大量腦補,不論前因脈絡、後設思考、訊息統整、上位問題。閱讀素養強調要從文本中展開思考,能更好地處理狀況,「更好地面對未來」。
閱讀素養不是以前所習慣的閱讀,不是讀很多書本,而是:
過去強調大量閱讀,每個人的心得自己大量腦補,不論前因脈絡、後設思考、訊息統整、上位問題。閱讀素養強調要從文本中展開思考,能更好地處理狀況,「更好地面對未來」。
閱讀素養不是以前所習慣的閱讀,不是讀很多書本,而是:
- 跨領域的理解
- 理解層次豐富,而非簡化成二元化的對與錯
- 針對文本開展思考
- 訊息的萃取能力
- 後設認知之後的統整訊息能力
- 生活即是閱讀
閱讀即生活
黃國珍老師舉例,他的習慣早上起來就看窗外,看看天氣,就這樣,閱讀就開始了。閱讀大自然,閱讀並不在書本上。閱讀不光是學習,而是建立我們與世界的連結。
以京都為例,喜歡看神社的朋友,形容京都是寧靜、清淨、充滿神道教、佛教宗教的氣氛。而國珍老師形容的京都,會是文化與科技,文明與歷史、宗教與人類交會的地方。前者較為片面,後者較為全面。對京都的閱讀,理解的層次廣度就顯出差異了。
未來是當前教育的量尺
甲骨文和 iPad 的大小厚薄差不多,象形和 icon 還挺像,都是圖像化,一個小圖案可以涵蓋多個訊息。閱讀從遠古,沒有現代意義的文字就開始了。
古人用甲骨文來占卜,因為人類生活到很大的困難,譬如天災、戰爭。透過占卜,期待能對未知做更好的準備。
人類文明史,就是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歷史。過去人類從歷史中學會教訓,面對未來。但是知識的更新已經 2~3 年一輪,很難再從歷史學習,以前農業社會知識更迭慢,還行。但現代社會,許多人也經驗到自己爸爸媽媽說的許多事有多不準,譬如職業、家庭以及教養策略。
閱讀素養,讓我們以及下一代對未來做更好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