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創新的兩難

為什麼兢兢業業,專注本業的產業領導者,可能會被意想不到的新進者擊敗,甚至退出市場?Clayton M. Christensen 在本書指出其中的原理。

出身惠普(HP),當過多年跨國公司亞洲總裁的程天縱說的精要:『為何大企業無法創新?大企業營收大,要滿足投資人成長的要求,一定會選擇投資主流商品市場,看不上太新太小的東西,但創新一向來自邊陲與長尾,等市場成形後,大企業再追就來不及了。』經理人的內在邏輯是希望職業生涯循著可靠的路徑可以發光發熱,但是『安全索會讓你掉不下來也爬不上去』。




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經常興起於不被大廠注意的新興市場,因為既有市場的需求已經被過度滿足,競爭基礎改變,原先在新興市場的破壞式創新變成既有市場中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進而擊敗講求高性能高毛利但也高成本結構的大廠。


『創新的兩難』與『精實創業』


新興市場的規模未知,價值網絡(value network)全貌未知,本書的啟發是,有創業家眼光的經理人察覺到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帶著問題意識成立一個獨立小團隊,重新建立適當的文化,成本結構,投入有限資源,邊做邊學。

經理人必須假設他們的預測是錯誤的,策略也是錯誤的,先設定基本假設,快速驗證,進行校正,直到確認產品市場區間之後才開始規模化。最後能量產的商業模式,絕對不是原先想的那一個!

但本書留下的疑問是,如何建立學習的指標?何時依據什麼指標修正方向?研發的流程要怎麼改變?這些疑問,可以在現下創業界的顯學『精實創業』中找到啓發,例如建立「最小可行產品」("Minimal Viable Product,MVP"),不要等到「完美」才推出產品,只要服務堪用就應該讓消費者使用,透過實證學習循環(validated learning loop),或稱作開發/評估/學習循環(Build-Measure-Learn loop)持續最佳化。

原來,破壞式創新,和精實創業的基本精神可以連成一貫。很值得專業經理人和創業家帶到自己的工作中思考。一開始就要明白,沒有意識到任何的「取」,都夾帶著「捨」,就不會訂出偉大的策略。


Cost v.s. Value 


還有進一步思考的地方,本書提到破壞性創新產品通常比既有產品更為便宜、簡單、可靠與便利。 本書出版時(1997年),快閃記憶體每 MByte 的成本是硬碟的5到50倍,快閃記憶體是破壞性創新產品無誤。書中提到,快閃記憶卡是否會侵入硬碟製造商的核心市場?我們現在看,此預言成真!

但快閃記憶體起初並不「便宜」,而是在新興市場中,CV值(cost v.s. value)有競爭力,技術持續進步,成本降低之後才侵入傳統硬碟市場。

電動汽車也是一例。有特定一群客戶覺得破壞性創新產品物超所值,雖然貴,還是願意支付更高的溢價,所以是不是將「便宜」這個元素改成「CV值」會比較恰當?所以破壞性創新的產品重點是在新興市場提供「物超所值」的產品,隨著延續性的科技演進,和既有市場的競爭基礎改變,時機成熟後入侵既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