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孩子你慢慢來

教養書通常的問題有二:
  1. 缺乏實證
  2. 只有母親或是父親作者單方面說法

關於 1,家家有本不同版本難念的經,即便相信教養書作者能唸得好經,但自家的狀況不同,資源條件不同,居住城市不同,連同家庭的兩個孩子性格興趣都不相同了,教養書能提供甚麼指導意義?

相較之下,實證書籍基於嚴謹的科學方法,如日本的教育經濟學、台大藍佩嘉教授的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以及美國學者的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都更具有指導意義。

關於 2,教養書作者侃侃而談,娓娓道來,溫馨有理。他的小孩也這麼覺得嗎?作者出了好多書,但多年來都沒看到小孩說法,小孩自己,同儕或是老師應該也寫篇文章分享,見證一下。

現在網路發達,新生代的親子作家較能面對驗證,小一聯盟社群有看過八卦,某位著名的親子作家,在同班家長群組和老師的互動中,和自己書上寫的形象大不相同。

大前研一的教出孩子的生存力,以及這本孩子你慢慢來,書末都有兩位小孩的文章,至少有親子兩方說法,稍補缺憾。



精選的圖片與附註


這本書的圖片和附註文字,可說是精華,例如『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與莽莽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

文字透露出,母親與孩子是對等的,將孩子視為完整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時單方面的教養對象,而是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出價值。

這十分有意義。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個人不令人欣賞龍應台之處,是從野火集開始,就以站在外國的眼光批評台灣民情為主軸,這本書也有幾處,例如,提到回台灣找幼稚園,台灣的孩子,眼巴巴羨慕龍應台的孩子在外頭溜滑梯,而台灣的孩子受到紀律管教,不得出門,甚至下課要手拉手一起上廁所,上課則被要求要忍一忍。

 提及德國小孩十一點半下課,比美國孩子更早,不用花很多時間寫作業,比台灣的孩子更幸福,台灣的孩子,文字透露出台灣孩子很可憐。

作家中有很多的龍應台們,常駐國外或是取國外批評國內,批評很容易,但回到文章開頭,不具實證意義的批評,就是個人的牢騷,以華美的文字包裝來博取讀者眼球的手法。


作為個人以及父親的平衡


書中提到的是,個人與母親之間如何平衡,作為個人有發展的雄心,作為母親,只要把孩子放在的頭放在胸口,就能母親覺得幸福,可是她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

與其說是平衡,不如說是個人和親職兩個角色的交互作用,交纏地盤旋成長。

作為父親,同樣面對作為個人與父親之間的交互作用。最佳的方式,是做親子共同喜歡的事,例如,教孩子電子電路,我喜歡孩子也喜歡,正在實踐的藍圖為:

  1. 電子電路,認識零件與迴路
  2. 感測器與 Arduino 圖形化程式
  3. 以 Arduino 實現 LEGO 機器人
  4. 以 Arduino 套件製作玩具
  5. AI 機器人

電子硬體,程式與圖形化介面,以及 AI 的學習能力,都是我相當有興趣,自己願意動手,也願意帶孩子動手的主題。



一起騎腳踏車,也是親子共同喜歡做的事。

找出親子共同喜歡做的事,一起進行,達到個人與親職兩個角色的良好交互作用,也和孩子共同創造出與眾不同的親子時光。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後五十歲的選擇

這本書,大前研一盤點五十歲時的技能,建議讀者效法柯林頓撰寫「我的人生」,寫完之後再寫往號三十年的「我的未來人生」。不用到 900 頁,寫九頁也好。

回顧過去的地圖,建構未來的地圖。心中有地圖,就不會累。




成佛的心態


大前研一提到日本職場,四十歲還沒升遷,就是保齡球的洗溝了,兩個選擇:

  1. 按下 reset 鍵,重新開始
  2. 感恩,以成佛的心態,選定後進,好好培育。
如果要換公司,已降兩級的公司為主,或是從都市到鄉村,可以好好發揮專長,自抬身價,如果在上一級的公司,讓人覺得有沒有你都沒差,其實並不好受。

換公司有風險,留在原公司,就好好感恩公司的薪水,選定五個人,好好培養,作一朵原野的小花,散播養分給四周。這樣的心態,會令人感到幸福。

好好培養自己的孩子吧。


顧問的年紀


最好是 50 歲,鬥爭心已經沒那麼重,體力還行,經驗和心態不算老舊。兩類公司不同角色:
守成型公司:顧問就要扮演改革者
尚未就緒的公司:顧問要扮演穩定大局者

顧問不是員工,有階段性任務,扮演一種角色就要在任務期間恆常持續同樣的風格。不要帶入個人原本的色彩,就專心扮演好角色。


想做的事,就去做


不要等退休,想做的事,就去做。

有的人一路拚到高位,就過勞而瘁逝。有的人一路拚到 80 歲,沒體力了,一退休就被送到老人安養院。

有的人在退休就想做的事,釣魚休閒出國旅遊,但是總不能一直釣魚,有社交圈實釣的魚還可以分享,否則自己也吃不了這麼多魚。

出國旅遊,整理的相簿已經沒人有興趣觀賞,每次旅遊,整理完相簿自己存參,就這樣結束了。

推遲想做的事到退休,無異於畫餅充飢。退休一定是渴望和工作時有不同的旅程,腦中沒有建立好應對架構,等退休時再來做,很難達到自己的夢想境地。想多出去走走,年經時先習慣自助旅行和異地生活,退休可以善用更多的時間,將退休生活發揚光大。

想做的事立即去做,真正的樂綠不在於有很多的事業夥伴,而在於有很多的玩樂夥伴。

我很想好好的教導小孩電子電路,就從現在開始,不要等到退休。


從禮儀建立信任感


外商的同事和顧客相約吃飯,散場時一起走在路上,同事看到要搭的車來了,就逕自招手搭車離去。讓顧客感到在外商員工的相對優渥心態,其實會不太舒服。

說不定,客戶日後會更挑剔,讓外商員工分享一點不舒服的感覺,藉此心理感受平衡些。對結案和長久的信任關係來說,並不好。

禮儀,是尊重對方建立信任的好方式。


分清楚實華與虛華


50 歲開的車子,要多大的馬力,殺灣迅猛,還是夠用就好?

或是低調品牌,安全性為車廠的中心思想,主動安全配備豐富且成熟,剛性無與倫比。

買 logo,如果是為了做生意,與客戶對等並增加話題性,就是實華。買 Tesla 做生意可以增加話題性,買雙 B 可以和相對等的客戶平起平坐,都是實華。

如果沒這樣的需求,而花了大錢,就是虛華。安全性,從各方面來看,都是實華,


異地退休


大前提到異地退休的概念,有別於許多人回老家退休的慣性。提到在菲律賓退休,物價低,可以請好的看護做很好的照護。如果怕孤單,就花些錢到日本人多的社區。

老黑看世界也提到異地退休,他在北京工作,正值大立建設時期空汙和交通俱差,選定回台灣在高雄過退休的生活。都市生活不若台北,但物價也較低,鄰近國際機場隨時方便出國。

一般來說,讀書和就業在外地的人比較可接受異地退休,腦中對於陌生的地方,已經建立起可以應對的架構。反之若是從小到大沒離開過家鄉的可能較難接受異地退休。

我年輕時的同窗多半 15 歲離家,換了幾個地方讀書工作,常出差。異地退休的確是個選項。


結語


這本書教人盤點自己的技能和資產,50 歲時做想做的事,做能做的事,勇敢卸下壓力。年輕時,廣泛涉獵,年長時,專注而深入。

就是個選擇戰場和計算戰爭的議題。避開打不贏年輕人的戰場,計算過每場戰爭,盤算往後三十年,打自己能打的仗。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青春期孩子的親子溝通

聆聽郭葉珍老師演講,從老師的背景、孩子的發展、演講技巧都可學到很多。

老師經常接受採訪、寫文章、演講。持續地輸入、思考、輸出。累積許多寫書和演講的素材,今天聽到的演講,一小時半的內容,即是許多年輸出的精華版,相當值得。

老師的年輕時行走江湖,打工經驗豐富,求學多有曲折,成年後家庭有變化,做社工的要做得好,人生就不能太順遂,乖乖牌是做不好社工的,老師累積的人生經驗是社工最需要的實務根柢。

老師提到念五專商科,統計會計皆不在行經常被當,念也念不好,進入職場。住在醫院對面,下班沒事做,由醫師哥哥安排照顧尿毒症病人見識到洗腎患者的幻聽症直到死亡,從此知道人生的痛苦。

進入社工系,發現自己的天命,都是前三名。統計學也通了,因為知道統計學該怎麼用了。功課不好的學生,發現自己的天命,學業就上來,不通的就通了。

後來念了碩士,到加拿大 McGill University 讀博士,成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教授。



讓孩子隨時代需要長出技能


老師的大女兒一路從私立學校上來,師大附中之後上台大,是位完美小姐。兒子公立學校,自由自在,到大二決定中斷學業。後來,都有自己的天空,比一般的大學畢業生更懂自己的職涯之路,也拿到很好的待遇。

教養的原則有二:
  1. 釐清責任歸屬
  2. 不唱衰自己的孩子
關於 1,家事是孩子自己身為家庭一分子該做的,不是幫忙媽媽。牙膏沒擠好掉了,或是東西沒收。對孩子的表達是,會造成媽媽的困擾。而不是幫忙媽媽收拾。

想起大前研一說的,他很忙碌,對孩子堅持的少數幾件事,是強調自己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國家社會的責任。

孩子想做的,只要不傷天害理,就不禁絕。發現天分,就全力支持。以零用錢為例,讓孩子買想買的東西,買了垃圾商品也無妨。孩子自己的錢自己負責。

關於 2,孩子發展各異,不要讓別人或是理會別人指指點點,唱衰自己的孩子。自己更不能唱衰自己的孩子。

兒子大二之後找工作,在麵店揉麵,因為安靜可以戴耳機聽音樂,又能在店裡搭伙。經濟獨立,家裡只供住處。後來突然說想往音樂的路子走,個人音樂工作室的歷練,應徵音樂餐廳的 DJ,老闆竟錄取為行銷,得到比大學畢業生更好的薪水。找到自己的路。

職涯要有興趣和技能,興趣就像愛情會退燒,一時的熱情,要有技能才能長久發展成職涯。


講清楚


兩件事無法迴避:
  • 性經驗
  • 死亡

關於性經驗,設定好界線不嘆父母隱私,就開放孩子提問,問清楚講清楚,台灣性經驗平均年齡 19 歲,北歐 15 歲。高中時就準備保險套加上一張字條,請孩子帶著。

防止意外、天雷勾動地火、或是被強迫時,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

告訴孩子,當有能力判斷拒絕說不時,才是真正準備好的時候,沒能力判斷說不,就是還沒準備好,宜避免。

父母在孩子沒經驗要說清楚,如果沒有在腦中建立架構,就像強光照到小動物,瞬間愣住只能呆掉,然後發生難料的後果。

關於死亡,演講也有提到憂鬱症的孩子可能尋死,赴死之前請先回來向母親知會一下,就這個叮嚀,將生命從即將赴死的前夕挽回家裡。


接住情緒


培養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要幫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發牢騷,不要急著幫他出頭或是找老師處理。

正確的接住方式:
  1. 先好好聆聽
  2. 摘要剛剛聽到的
  3. 摘要他的情緒

不作評論,不做評價,不幫忙解決問題。可以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再出手。


演講技巧


老師一開場,已經贏得觀眾的心,說道:『青少年為題,根據統計,父母親小學階段參與最多,國中、高中時期參與很少,各位來聽演講已經贏了一半。』

或許其他講者也可以這麼用,『地方這麼遠,各位遠道而來,求進步的精神已經贏了一半以上的人。』『天氣不理想,又濕又冷,各位不辭辛苦而來,渴望求知的精神,已經贏了一半以上的人。』

聽演講正精彩,場地突然停電。聽眾驚呼而郭教授從容隨即拿出自己的備用麥克風和音箱,黑暗中無 PPT 繼續精彩的演講。好周到的準備和應變,相當專業!



演講的內容很多,只能記錄部分心得,期待老師 2020 春天出版的書。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專注力

專注力可以平心自在地在自己相處,將本覺找回來,這本書提綱挈領,提供可操作的步驟。




進入專注狀態的方法


如何進入專注狀態,作法有二:

  • 關注呼吸,一吸一呼之間,將心神收斂。
  • 宮本武藏,站在田埂上,一樣一樣來。

以佛學為例,一切苦難的根源來自於強烈的自我中心,要戰勝這些苦難,超越有限的自我認知,就要放開心胸。

心胸閉塞,則感覺到對外界的抵抗,四面都是敵人,受到牽制忙於應付層不出窮得狀況。

心胸開闊,接受狀況,但不評價,只要仔細地觀察事實。


更輕鬆


書中說,進入專注狀態靠鍛鍊,補充的是,專注力不是靠意志力也非靠蠻力,進入專注狀態,其實可以更輕鬆安穩,輕安狀態。受到牽引拉扯,每一次切換任務跳來跳去,都會消耗能量製造壓力。

專注一件事,其實更輕鬆安穩。


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式


我察覺自己是視覺型,能手動操作更好,而非聽覺型。試過聽書,吸收狀況不佳。看書加上手動畫線眉批,效果最佳。每本書一期一會,拿來就用,吸收完畢就回收。

我也喜歡寫筆記,舉然上課,聽演講,以及抒發自己的想法,有筆在手,可以活化腦袋的思路,記得新知,引發思考。

所以自我歸結為視覺型加上手動操作。每個人找出自己的學習模式,更能專注學習。


當下的力量


專注於當下的事實,不做評價。三把刀理論,第一把刀是事件本身,第二把刀、第三把刀都是自己在心裡生成的怨懟,自己砍自己,才是最傷的。而且已和當下脫節。

苦難生成的地方,就是苦難止息之處。自己升起的苦難,自己可以觀察事實,不做評價,讓苦難止息。


重新開機


拉開距離,拉高視野,以上帝的視角觀察目前事情的流動。忙亂時,頭腦和身體要當機時,要做的不是減法,而是重開機。工程師的法寶,AC 鍵,ctrl-alt-del,或是 reset 鍵。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風險管理實務,泛談軍、文價值異同

聆聽劉將軍的演講,風險管理的主題本身之外,更學到精煉多年的思考邏輯,大開眼界。將聽到的內容夾雜一些自己的思考記錄成文,隨時打開文章作為陪伴人生的利器。


風險管理五步驟


  1. 找出有害因子
  2. 評估因子,確認風險
  3. 擬定管控作為與下達決心
  4. 管控作為的執行
  5. 督導與考核

甚麼是有害因子,和行業和具體任務有關,風險評估表列成二維表格,X 軸為機率,Y 軸為嚴重程度,以機率的眼光做決策。小害會不斷長大或是變形,成為大害,原先的管控手段不再有效。

圍繞著任務,找因子 -> 擬對策 -> 定風險。循環幾圈。

風險很抽象,風險管理起初只是開放性問題。風險評估表的威力在於將開放性問題轉為封閉性問題,可作具體對策。

真正作戰中,靠著還是指揮官的直覺,而如何鍛鍊直覺,就靠平常習慣使用的風險評估表方法。有事實花個半小時想過,奇奇怪怪的問題就會冒出來,引發對策。

Zero defect 零失誤,頂多是態度,別當真。Zero defect 會造成失能的指揮官。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一切都是  trade-off 以及 pay-off。計算本益比。

風險評估會讓人趨於保守嗎?工具是中性的,我認為看怎麼使用,列出風險,可以計算,可以交換,出得起代價就能交換計算過的風險。清楚風險,反而可以做出有信心而理性的決定。

如何擬定對策?求勝的基礎在於 Ends -> Ways -> Means。目標 -> 方法 -> 資源。

從目標倒推回去,想想路上可能會踩到的坑,填滿或是避免這些坑。


思維邏輯


留意到幾則思考利器,很值得收錄為思考的工具箱。

印象與真相:人腦常常混淆事實與印象,例如,上班族在準備一場簡報,覺得準備妥了,事實上並還沒,上場才知道 。長官在事情發生開檢討會,就以為解決了。事實上還沒有解決。

鐘擺效應:兩國的訓練,A 國完成基礎訓練 就到處征戰。B 國高度模組化,形式固定,一練再練。觀察很多事,都有鐘擺效應。

勝兵先勝:勝兵先勝然後求戰,打能打的仗。風險已經評估,要不要交換都計算好了。 而不是敗兵,先上了,再求祖墳冒青煙。打能打的仗,控制戰爭的風險。

推到極致:如果耐熱就代表能戰,非洲士兵不就征服全世界?美軍的教室都有冷氣,批評草莓兵的人希望自己的子弟被這樣對待?和平時代何必損傷人命?

反過來想:要驗證想法的正確性,可以反過來想。此思考利器如同金刀一把,隨身帶著,磨利自己的思維。例如,將軍認為,謹慎與大膽的風格,在執行者必須大膽,而領導者必須謹慎。一時之間不太同意,將軍要我們反過來想,那如果執行者謹慎,而領導者大膽,後果如何?

強國的拳頭:拳頭多,肥肉也多,暴露出來的弱點也多。

存活才是勝利:軍艦島的名言,「獲勝的一方,才能存活下來」,並非真實。「存活下來,才是勝利者」才是真相。


從新手到大師


不會 -> 會 -> 熟練 -> 精 -> 通。

新手練技能,熟手鍊套路,大師看大局。

微觀鍊手感,中觀建套路,宏觀看趨勢。


媒體


基於市場準則,官方的微電影一定是呈現眾多事實中最好的一面,而新聞媒體放大的則是少數個案。

關於媒體熱炒的草莓兵,和平時代何必損失生命?如果是自己的子弟願意這樣嗎?如果耐熱就代表能戰,非洲士兵不就征服全世界?美軍每間教室都有冷氣。

民主國家的媒體要賺錢,專制國家的媒體為黨國宣傳。


後記


我觀察到劉將軍在聆聽問題時,一邊微微低頭一邊快速來回踱步,似乎是活化大腦調動思考的習慣。智者的習慣,可以學習一下。

聯想到「聰明犯錯」這本書,既然犯錯無法避免,何不聰明犯錯?如何經過控制、蓄意地犯錯?應該是接下來可以探討的。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教出孩子的生存力

這本書的看到的事實衝擊點有三:
  • 大前研一是 MIT 博士在麥肯錫顧問公司高升,而兩個孩子分別在高中及大學輟學,投入網路創業。
  • 從小就送兩個孩子到美國參加夏令營,練英文見世面。
  • 送大兒子到 Digital Hollywood 讀書,送小兒子到南加大唸大學,學費都不斐。 

簡單小結,孩子的發展和父親看似大相逕庭,可以大前研一背離核子專業離開日立公司,到麥肯錫顧問公司成為企業顧問大展長才,也是某種叛逆的表現。

家裡要有錢,父母要有見識,孩子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寬廣的未來。



四個責任


大前家認為孩子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困擾,就是教養失敗。所以不只發展能力,還嚴格教育的四個責任:

  1. 對自己的責任
  2. 對家庭的責任
  3. 對公司的責任
  4. 對國家社會的責任

關於 1,他給孩子家庭工作特許權,幫忙做事來賺取零用錢,該注意的是他發包給孩子的知識型的工作,譬如幫忙修正程式,幫忙設定工作用的電子信箱。而不是單純的勞務。兒子發怒打破廚房的牆壁,他不罵人,要兒子用自己的零用錢修繕。大前研一很威嚴,兒子常常聽他深夜在房間講電話罵人,非常怕他。老爸交代也不敢不從。

關於 2,他禁止兒子批評媽媽,尤其對於媽媽是外國人更不能以日本人排外的觀點來批評。禁止吃飯配電視,吃飯時間視大家談論發表意見的機會,大前會先補充背景知識後請大家發表意見,他不認為未具備相關知識有甚麼問題,照樣能發表意見。

大前研一視家庭為基礎的事業,家庭經營不好,就是事業失敗了。

關於 3,孩子還沒工作,不知道他怎麼教育。不過大前本身是很拚命的。一進麥肯錫就拚命研讀資料,了解公司上下。三十歲就出版經典之作「企業參謀」,兒子還很自豪地說爸爸的每一本書都是自己購買的,我猜,大前研一的敬業態度有傳染給兒子。

關於 4,全家一起出去時,看到車子拋出飲料罐,藉機宣揚公德心,行為讓社會付出成本,增加困擾了,也教導社會如何運作,稅金如何應用。他推崇「模擬城市」這套電玩,可學會城市發展的平衡,和稅金的運用。

大前推崇電玩獲得的體驗,學到學校學不到思維邏輯。他的成長型思維,也將人生模擬成電玩,一關過一關,每一關有很大不同的風景和角色設定。


親情和愛情可以用時間來衡量


不只嘴巴說,或是心存歉意。而是真正付出時間。大前研一工作很忙碌,但以神聖的任務面對全家出遊。

親子共同運動,大前家有滑雪、騎越野摩陀車,自然增加親子話題。所以與其獨自鍛鍊,不如找到和孩子可以共同進行的運動,在台灣可以進行的是,騎腳踏車、慢跑、溜蛇板。

溜蛇板孩子重心低,靈活耐摔,所以學得比我快,即便我學會了,現在孩子們能小角度過彎,蹲低溜的技巧我還是趕不上,我和大前有共同的經驗,放輕鬆欣然地讓孩子超前。


輔導功課的辦法


一般的教養書只有來自於父母的說法,這本書有趣的是在書末有孩子提供的觀點,大前研一的孩子提到很不喜歡爸爸直接幫忙解方程式,只要教,不要幫忙解得太清楚。

驗收功課,先稱讚能稱讚的地方,再說明小部分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初學的孩子對學習的感覺是好的。


成功人士幾乎不見學校秀才


大前研一的大學讀化學,同期好學生多半進入石化公司,層層爬升之後遇到石化不景氣,紛紛擔任不景氣對策室的室長,成績好的進到大公司。

他再以本田宗一郎,稻盛和夫以及松下幸之助為例,說明成功人士,幾乎不見學校秀才。

同學會聚餐,通常提出續攤請客的,都是學歷不高,自營事業的老闆。到是大商社的上班族,閒錢都沒有,很少主動請客。

他的歸納出,成功人士幾乎不見學校秀才。我想這是倖存者偏誤,大家都可以舉出一大堆成功人士是高學歷的案例,而且在它們的產業內,沒有學有專精的高學歷還不成。

例如,大前研一自己、張忠謀、吳恩達、黃仁勳、蘇姿豐...。

關鍵還是在於成就動機。念書得好成績是自己要的嗎?不是的話就如同無動力世代,在大學受挫或是進到大公司受挫,遇到瓶頸。

並不是學業不重要。而是,維持學習的熱情更重要。


找出孩子特長才有盡到教養的責任


大前研一認為,如果一味的督促孩子求取好成績,而不用心發掘孩子的特色和專長,等於是放棄教養的責任。

從分數來看成果的確是最簡單的衡量方式,科舉時代出身的父母要跳脫分數思維。得盡力觀察孩子對甚麼事情會上癮,願意為問題著迷、纏鬥、解決問題。

接女兒打完球回家,直嚷著肚子好餓,上我的車,發現新出版的「科學實驗王」漫畫 47 集,一到家就迫不及待打開看,我都先吃飽了。這傢伙抓到喜歡的書,常常廢寢忘食。

兒子喜歡動手,剪紙勞作、玩樂高、做實驗。也能搞到廢寢忘食不洗澡。

記憶所及,自己的童年好像沒有被放任上癮,沒被允許迷戀上甚麼課外的事。上一代對於上癮是有戒心的,向同學借的小叮噹漫畫藏在書包,等家人睡了才拿出來偷偷看。黃玉郎的北斗神拳只在學校看沒帶回家。小說和象棋還被沒收。

上一代看分數,這一代看動力。有動力,才能更好的面對未來。大前研一的成長型思維,人生像是電玩,一關過一關,每一關有很大不同的風景和角色設定。


計算機的 AC 鍵


大前研一巧用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幾種,但沒有一種是「憂慮」,如同計算機的 AC 鍵,他按下 AC 鍵就能將憂慮的狀況消除,不帶到明天。

想起聽過的「三把刀 」理論,第一把刀是現實狀況,砍過來第一刀。第二把刀、第三把刀都是自己造成的刀,在心裡面自己砍自己,一刀刀砍。造成重傷的是自己砍自己的刀。


兒子的證言


本書就有趣的是書末的兩個兒子的文章,都提到父親的嚴厲。提到家族旅遊,居然不是他們喜歡的,與其和父母,以及感情不好的兄弟出遊,不如和同學一起出遊。

哥哥常欺負小的,母親又沒輒。弟弟在小學三年級就離家,在公園徘徊時警察擔心尋短,還過來聊聊天。

一般的教養書都是母親作家的單方說法,應該要像這本書,至少讓孩子寫一篇文章陳述自己的說法。


相關連結


大前家的教育筆記

讀後心得 by  王姿文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