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奠基人 Niels Bohr 說:『誰如果在量子論面前不感到震驚,他就不懂得現代物理學;同樣如果誰不為此理論感到困惑,他也不是個好的物理學家。』
第一篇說明服務主導邏輯的前提,用大量的實例說明歷史、名詞、和傳統「商品主導邏輯」的不同。可以引發自我的對話與反思。
農夫和漁夫交易的實例說明,我再延伸一下,「商品主導邏輯」容許產生外觀漂亮的農產品,但是可能含過多的農藥或是化學肥料。漁獲的外觀保證也漂亮,但處理過程能否保證新鮮就不再考慮之內。
以「服務主導邏輯」做服務的交換,內建服務的心理契約,不存在為了終端商品的賣相而作賤服務精神的邏輯。
新產品的研發是好事,但新市場的研發威力更大。Market-ing 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當我們發現一個創造細分市場的新方法時,新的細分市場就相應誕生了。
Miller 啤酒沒有發明新的啤酒,他們發明的是喜愛低卡啤酒的雅痞市場。IBM/Microsoft 並沒有發明個人電腦,他們發明的是個人電腦的用戶群-個人和辦公室。Dell 並沒有發明更好的個人電腦,他發明的是喜歡組裝電腦的客戶群。Steve Jobs 堅持手滑螢幕而不用觸控筆,後來變成主流。
這都不是市場切割,而是以「服務主導邏輯」去形成出來的巨大市場。
EMBA 的老師對企業學生們殷殷期盼,每學期開出書單,有的開出 7~8 本。在浙江大學 EMBA 參訪時,看到不但有書單,開學還配套發下成堆的書籍,我驚嘆得請教身邊的營建業女老闆,課程長度才四周要讀這些,還有其他課程的書單,這些全都讀嗎?她搖搖頭拋來一抹微笑。
很多主管老闆報名 EMBA/MBA,勤於上課學習但苦無時間逐字閱讀好幾本書。整個系統缺了一塊符合現代人的知識服務。相關的商業模式在美國和中國已經興起,譬如:Blinkist、Nugget, 模式可以借用:
以上可以用 APP 整合,提供完整服務。再搭配實體讀書會交流互動,主管/老闆們會樂於用更多的資源交換學校的服務。
斷裂式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說,找到低階被過度滿足的市場,使用低階廉價的商品/服務去滿足。聽起來低階的市場就靜態被動地躺在那邊,是從既有的市場被切割出來的。企業透過生產、銷售、運送商品去去滿足它,期望滲透到高階市場,顛覆掉既有的在位者。
聽起來邏輯有很大的缺陷。怎麼知道可以滲透到被嚴密防守的高階市場?而不會卡在低階?用什麼邏輯確定可以往上攻?
斷裂式創新的成功者的內在邏輯一定是「服務主導邏輯」,「研發」出市場,而不是發現一個靜態被動的市場。
市場的研發比產品的研發威力更大。
「商品主導邏輯」本身隱含的問題是過度以交換價值為核心,早在西元前 4 世紀,亞里斯多德曾對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兩者進行區分和討論,學者們也都贊同以使用價值為首要和新的看法。
但是,隨著更多經濟學原理的出現,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工業革命的背景導出「商品主導邏輯」的起源,對使用價值的重視大幅降低。當時英國工業大量生產,想的是如何大量增加外銷交換回財富。
人類創造公司,也被公司的分工體制馴化。組織衍生出產、銷、人、發、財,以及更多架構,好處是可以獨立分析優化,最後甚至外包。但是作為提供服務的公司整體,如果沒想清楚就成立獨立部門,初衷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是部門本身有生命,一旦成立就有了自私的基因,一定會為自己的部門的生存著想,和服務脫鉤。
崇拜牛頓力學引發後續的經濟學原理針對量化,可以計算的數字發展出理論。即便創業家的初衷具有「服務主導邏輯」,但是依循「國富論」衍生的商管理論建立公司,隨著規模變大,數字的優化會扭曲原先的「服務主導邏輯」,引發大公司病。
書上說「服務主導邏輯」違反直覺,我再解讀一下,原意指的是違反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公司形成加在人類身上的邏輯,回顧歷史,「商品主導邏輯」可以局部解釋商業運作規律,完全奉行才是反人類。
學歷史,不是讓你知道未來怎麼走,而是讓你更自由。
行動者對行動者 (A2A) 很符合人類民主化的進程,行動者為個人,擁有技術將資源變成商品,商品只是服務的載體,而不是交易的核心,服務的交換才是核心,而且回歸到每個行動者。熟練某項技藝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交換,依此邏輯,每個人能受到激勵做更高品質的服務交換。
服務主導邏輯在台灣能賺錢嗎?目前為止聽到比較多的本土案例,以小農為主,賺不了大錢的,只談獲利又回到金錢與貨品的交換。但是「服務主導邏輯」的策略必須對得起員工和股東,才有可能執行。
留下懸念,期待後續得到啟發。
現在看的「服務主導邏輯」就是這樣,第一次接觸感到震驚,衝擊力很大,困惑之後產生通透感,看懂更多先進的商業行為。
在服務科學面前,認知的變化已經產生,而且是不可逆的變化,進入全新更開闊的視角。台灣要產業升級,首先認知要升級。人類的認知升級才是進步的力量,產業升級的前提。舊的心智模式產生不了新的商業模式。
在服務科學面前,認知的變化已經產生,而且是不可逆的變化,進入全新更開闊的視角。台灣要產業升級,首先認知要升級。人類的認知升級才是進步的力量,產業升級的前提。舊的心智模式產生不了新的商業模式。
第一篇說明服務主導邏輯的前提,用大量的實例說明歷史、名詞、和傳統「商品主導邏輯」的不同。可以引發自我的對話與反思。
服務交換服務
農夫和漁夫交易的實例說明,我再延伸一下,「商品主導邏輯」容許產生外觀漂亮的農產品,但是可能含過多的農藥或是化學肥料。漁獲的外觀保證也漂亮,但處理過程能否保證新鮮就不再考慮之內。
以「服務主導邏輯」做服務的交換,內建服務的心理契約,不存在為了終端商品的賣相而作賤服務精神的邏輯。
行銷 (Marketing) 到形成市場 (Market-ing)
新產品的研發是好事,但新市場的研發威力更大。Market-ing 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當我們發現一個創造細分市場的新方法時,新的細分市場就相應誕生了。
Miller 啤酒沒有發明新的啤酒,他們發明的是喜愛低卡啤酒的雅痞市場。IBM/Microsoft 並沒有發明個人電腦,他們發明的是個人電腦的用戶群-個人和辦公室。Dell 並沒有發明更好的個人電腦,他發明的是喜歡組裝電腦的客戶群。Steve Jobs 堅持手滑螢幕而不用觸控筆,後來變成主流。
這都不是市場切割,而是以「服務主導邏輯」去形成出來的巨大市場。
服務主導邏輯與 EMBA 的知識服務
EMBA 的老師對企業學生們殷殷期盼,每學期開出書單,有的開出 7~8 本。在浙江大學 EMBA 參訪時,看到不但有書單,開學還配套發下成堆的書籍,我驚嘆得請教身邊的營建業女老闆,課程長度才四周要讀這些,還有其他課程的書單,這些全都讀嗎?她搖搖頭拋來一抹微笑。
很多主管老闆報名 EMBA/MBA,勤於上課學習但苦無時間逐字閱讀好幾本書。整個系統缺了一塊符合現代人的知識服務。相關的商業模式在美國和中國已經興起,譬如:Blinkist、Nugget, 模式可以借用:
- 20 萬字的中英文原書,濃縮成 5 千字中文電子版,老闆們利用開會間隔,搭飛機的時間吸收。有共鳴受到感動的人會去讀完整版。
- 語音導讀版,何不請教授或是聲音聽起來舒服的博士班學生導讀,錄成 30~50 分鐘語音。提供開車聽,在飛機上聽。
以上可以用 APP 整合,提供完整服務。再搭配實體讀書會交流互動,主管/老闆們會樂於用更多的資源交換學校的服務。
服務主導邏輯和斷裂式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斷裂式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說,找到低階被過度滿足的市場,使用低階廉價的商品/服務去滿足。聽起來低階的市場就靜態被動地躺在那邊,是從既有的市場被切割出來的。企業透過生產、銷售、運送商品去去滿足它,期望滲透到高階市場,顛覆掉既有的在位者。
聽起來邏輯有很大的缺陷。怎麼知道可以滲透到被嚴密防守的高階市場?而不會卡在低階?用什麼邏輯確定可以往上攻?
斷裂式創新的成功者的內在邏輯一定是「服務主導邏輯」,「研發」出市場,而不是發現一個靜態被動的市場。
市場的研發比產品的研發威力更大。
人類創造公司,也被公司馴化
「商品主導邏輯」本身隱含的問題是過度以交換價值為核心,早在西元前 4 世紀,亞里斯多德曾對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兩者進行區分和討論,學者們也都贊同以使用價值為首要和新的看法。
但是,隨著更多經濟學原理的出現,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工業革命的背景導出「商品主導邏輯」的起源,對使用價值的重視大幅降低。當時英國工業大量生產,想的是如何大量增加外銷交換回財富。
人類創造公司,也被公司的分工體制馴化。組織衍生出產、銷、人、發、財,以及更多架構,好處是可以獨立分析優化,最後甚至外包。但是作為提供服務的公司整體,如果沒想清楚就成立獨立部門,初衷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是部門本身有生命,一旦成立就有了自私的基因,一定會為自己的部門的生存著想,和服務脫鉤。
崇拜牛頓力學引發後續的經濟學原理針對量化,可以計算的數字發展出理論。即便創業家的初衷具有「服務主導邏輯」,但是依循「國富論」衍生的商管理論建立公司,隨著規模變大,數字的優化會扭曲原先的「服務主導邏輯」,引發大公司病。
書上說「服務主導邏輯」違反直覺,我再解讀一下,原意指的是違反近代工業革命以來公司形成加在人類身上的邏輯,回顧歷史,「商品主導邏輯」可以局部解釋商業運作規律,完全奉行才是反人類。
學歷史,不是讓你知道未來怎麼走,而是讓你更自由。
行動者與民主化的進程
行動者對行動者 (A2A) 很符合人類民主化的進程,行動者為個人,擁有技術將資源變成商品,商品只是服務的載體,而不是交易的核心,服務的交換才是核心,而且回歸到每個行動者。熟練某項技藝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交換,依此邏輯,每個人能受到激勵做更高品質的服務交換。
服務主導邏輯與財富
服務主導邏輯在台灣能賺錢嗎?目前為止聽到比較多的本土案例,以小農為主,賺不了大錢的,只談獲利又回到金錢與貨品的交換。但是「服務主導邏輯」的策略必須對得起員工和股東,才有可能執行。
留下懸念,期待後續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