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細節營銷

這本書在中國亞馬遜評價還不錯。作者柏唯良 (Willen Burgers) 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創始教授之一。在大陸的名氣不小,在豆瓣上有很多推薦評語。



 

4P 與 4C 的關係


行銷上的 4P (Product、Price、Promotion、Place) 是反映廠商的視角,4C (Customer、Cost、Communication、Convenience) 才是反映客戶的視角,行銷工具 4P 「轉換」成客戶體驗 4C。如下書中截圖。


大多數書的 4P 和 4C 是一對一的關係套得有點硬,這本書用輸入和輸出的「轉換」比較貼近現實。


從客戶角度看自己


行銷的最大障礙是無法從客戶角度看我們的產品。六個對治方法:
  1. 看清現實。不要把辦公室布置成榮譽廳,許多老闆喜歡放獎牌獎盃在辦公室裡。不要沉浸在粉紅泡泡裡,撤掉獎牌獎盃吧!
  2. 找離你而去的前客戶談一談。
  3. 市場行銷,甚至 CEO 可以來自客戶。譬如 IBM 的鐵血宰相 Louis V. Gerstner 來自客戶 American Express,不懂 IT,但是可以很自然地看出許多問題。 改革 IBM 之後寫的『誰說大象不會跳舞』值得一看。
  4. 讓客戶幫忙管理行銷策略
  5. 做一做自己的客戶
  6. 也去做做競爭對手的客戶


作者有個經典比喻讓你思考,被偷了一台電腦,會不會報警?弄丟了客戶,也會這麼緊張嗎?電腦貴,還是客戶貴?小偷寫了信告訴你電腦怎麼偷的,你會認真看。所以如果客戶向你寫了一封投訴信。你會認真看嗎?

一般心態,小偷來信,認真看。但對離去的客戶,卻不願再碰!公司價值,取決於客戶獲得的價值。請認真研究客戶。


成交原理


  1. 人皆恨損失原理。不買會損失甚麼?比買了能得到甚麼更有說服力。
  2. 引誘客戶,要不斷的分散注意力。讓頭腦應接不暇理性失調而傾向感性。如果不行,想辦法讓他悲傷。男銷售對女客戶,女銷售對男客戶,讓理性程度下降,感性程度上升。
  3. 賣東西之前,向客戶要一杯水喝。要到了水,客戶已經對兩人關係做投資,一般不希望損失關係。同理,向老闆要加薪,先請他幫個小忙。


營銷活動的報酬率


旺季,供不應求時,還需要營銷嗎?

  • 常識錯誤:在供不應求時,營銷是多餘的。
  • 正確觀念:在供不應求時,營銷的報酬率最高。


旺季要優化客戶結構。優質客戶的特性:

  • 財力更強
  • 更有可能活得長
  • 比行業平均增長得快
  • 需求更為穩定
  • 有更好的推薦價值
  • 服務成本低


兩家公司同樣的產品和服務,客戶結構不同,結果會很不一樣。同樣的市占率,一個在蒸蒸日上的市場上,一個在江河日下的客戶群裡,哪個價值更高呢?

甲公司和乙公司,乙公司主動去拜訪甲公司的優質客戶,大獻殷勤。同時減少向質量不好的公司供貨,甚至停止供貨。這些客戶自然會去找甲公司。

長此以往,乙公司用他最差的客戶換取甲公司最好的客戶。甲公司發現他的成本開始上升,伺候差的客戶的成本高很多。但是甲公司缺乏營銷策略,營銷人員在供不應求的時候躺著幹,在之後帶來了巨大損失。

長此以往,有利可圖的市場通常會有更多公司進入賣方分一杯羹。賣方市場又會變成買方市場。或許新進者偷取乙公司的 20% 客戶,所幸的是,乙公司的優質客戶每年成長 20%,就算 20% 離開,還以可以 100% 用足產能,生產銷售不受影響。而甲公司的客戶對價格更敏感,財力薄弱,增長慢,他失去 20% 的客戶就要去尋找新客戶才能維持生意了。

變成買方市場之後,甲公司在客戶最不需要他的時候去找他們,難度可想而知。還不得不提供折扣,找來的客戶是只願付低價的差客戶。

乙公司在早期賣方市場時抓牢客戶,甲公司動作晚,到買方市場時期去找客戶。乙公司花的錢和精力都比甲公司要少,而找到的客戶質量卻比甲公司好很多。

乙公司有策略,甲公司根本沒有策略,不知道賣方市場是爭取客戶的最佳時機。

供不應求的時候,正需要營銷策略,旺季正好是絕佳的機會提升客戶組合的質量和價值。客戶是最重要的資產,公司的真正價值都取決於客戶質量。

思考:為了確保公司 5~10 年的興旺成功,我們必須擁有哪些「優質客戶」,然後再研究那些客戶的需求,並將其所需提供給他們。主動出擊去找你愛的客戶,怎麼樣讓他們愛你?區分客戶別,要移動他們,要從他們站的地方開始。


五力分析


並不是五種力量都沒問題的市場才是好市場,恰恰相反,只有這五種力量中具備難度的市場才有機會。如果別人都覺得某個力量太強大了,你恰好有解決的方法,這就是你的機會了。

無所謂你進入哪個行業,真正重要的是你進入之後,要怎麼做。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進入一個『壞』行業比進入一個『好』行業要好得多。尋找哀鴻遍野的戰場。

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比如戴爾、西南航空、Walmart。都是在壞的行業起家發展起來的。

在五力不利的行業很難賺錢,但是從營銷策略的角度來看,我們看興趣的不是整個行業層面的情況,因為企業的競爭並不會發生在行業層面。比如:Benz 和 Volkswagen是在同一個行業,但不是在同一個細分市場。競爭並不發生在行業層面,而是發生在細分市場層面。


市場研發與產品研發


市場細分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當我們發現一個創造細分市場的新方法時,新的細分市場就相應誕生了。

米勒並沒有發明低卡啤酒,他發明的是喜愛低卡啤酒的雅痞市場。IBM/微軟並沒有發明個人電腦,他們發明的是個人電腦的用戶群-個人和辦公室。戴爾並沒有發明更好的個人電腦,他發明的是喜歡組裝電腦的客戶群。新產品的研發是好事,但新市場的研發威力更大。


營銷人的天職是維持高價


常識告訴我們,價格彈性高,降價帶來的需求增加的好處超過降價的壞處。相反,如果需求的價格彈性低,才應該漲價。這樣的邏輯太蒼白了。

書中有個簡化計算。沒有考慮營業費用、營業成本、稅負、管銷費用...等,但可以講清楚價格變化對公司獲利的影響。在實務上可以依照公司個別狀況加入各個因子作更精確的計算。

甲公司漲價 10%,六個月後銷售金額降低了 15%。原先銷售金額 125,000 美元,六個月後變成 125,000 * 85%。

抉擇是,公司應該繼續維持高價嗎?

成本 75 美元,原先售價 100 美元,銷售毛利率 25%

漲價 10% 後價格 110 美元。新的毛利率變成 (110-75)/110 = 31.8%

新的收入底線是 25/31.8 = 78.6%,銷售金額只要達到原先的 78.6% 以上,利潤就會比原先多!

回來計算甲公司原先的利潤  25% * 125,000 美元 = 31,250 美元

漲價後銷售金額減少 15% 後的利潤 31.8% * 0.85 * 125,000 美元 = 33,787.5 美元

賺更多,更美妙的是,可以釋放 15% 的產能生產其他東西。

經理人直覺是收入最大化,而不是利潤最大化。 計算結果違反經理人的直覺。


降價的後果


假設甲公司降價 10%,意圖刺激買氣,但銷售金額要增加多少才能維持原先的獲利金額呢?

原先 100 美元只賣 90 美元。新的產品毛利率變成是 (90-75)/90 = 16.6%

新的銷售金額要上升多少? 25/16.6 = 149.7%,銷售金額要增加超過 50%,才能彌補降 10% 的降價,達到原先獲利金額!而銷售量要上升 67%。

降價是最昂貴的市場行銷策略,而且增加產能讓固定成本可能負荷不了,也許要再擴產,蓋一個新廠房!

降低成本是生產部門的天職,提高價格是營銷部門的天職。


營銷計畫要回答的問題


回答三個問題:

  1. 我們的營銷行動以誰為對象?
  2. 我們應該向不同的營銷活動對象傳達哪些訊息?
  3. 我們應該用哪些方法傳達這些訊息?


書中舉了安全氣囊為例,在美國發明之初向汽車廠商推廣不順利,當時美國車廠忙於應付日本車廠的進攻,無暇為安全氣囊增加汽車成本。後來改向保險公司銷售,哪輛車要保險一定要裝安全氣囊。再向醫師相關公會推廣,後來國會通過一連串法令,汽車公司根本擋不了潮流,安全氣囊成為法律規定配備。

這本書透過邏輯和計算打破直覺的迷思,從細節開了眼界。